宋代湖田窑青白瓷设计更注重感官感受且灵动自然
日期:2024-07-17 阅读:1次 作者: nba直播吧
在世界陶瓷史中,青白瓷是最具东方气韵的一个品类,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作为生产青白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口,凝聚了一个名族的智慧和记忆。“色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湖田窑青白瓷最直观,朴实的感官知觉。
青白瓷创烧起于五代,兴起于宋元,遍布南方产瓷地区,以景德镇最为著名。青白瓷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业,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湖田窑青白瓷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手工业、海外贸易等方面共同发展下的产物。
政治方面:宋朝为防止藩王割据,遏制大臣、宗室等人篡权,以及防御辽、夏等国的侵扰,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让国家统一安定,为手工匠人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也为青白瓷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经济方面: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前所未有,商业、农业、印刷业、采矿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其中对青白瓷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有三个方面:一、宋代商业集市的繁荣有效刺激了商品业的发展,为青白瓷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消费支持。二、宋代手工制瓷业飞速发展,为青白瓷提供了技术支持。
文化方面:宋代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增大了文人团体,文人作为青白瓷的消费群体之一,其使用需求与审美情趣对青白瓷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宋代青白瓷中出现了许多印泥盒、砚滴、笔洗等文房用品,并且造型题材都符合宋人淡雅的审美情趣。
科技方面:宋代科技发达,取得了许多成果,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司南闻名海外。在陶瓷领域中的新科技主要体现在窑炉的改造上,匠人们利用南方山势与窑炉结合,创造了“龙窑”,形似长龙而得名,既提高了烧成温度,又大大增加了陶瓷生产的数量。
湖田窑遗址位于景德镇东南部的竟成镇湖田村,五代时开始烧造瓷器,到了宋代,湖田窑以高超的制瓷工艺在众多窑口中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窑口之一,并对南方地区青白瓷窑口影响深远。传统制瓷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工艺,从采矿、粉碎、炼泥到最后烧制成器需要经历72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可以分为四个大部分:原料采集、成型装饰、烧制。
制作陶瓷的原料可以分为泥料和釉料,都取自景德镇当地的矿石,生产瓷胎的叫瓷石,生产釉料的叫釉果。匠人们将采集到矿石用水碓(一种能带动木槌的水车)粉碎,然后将其陈腐、淘洗、过筛,除去多余的杂质。从化学成分上看,这种矿石中氧化铝含量较高,其他金属杂质含量较少,烧制成的瓷胎细腻净白。
青白瓷装饰技法多为胎面装饰,即在瓷胎表面以雕、刻、划绘为表现形式,并且发展了贴花、堆塑等技法,从而产生成各种装饰纹样。
在干燥细腻的胎土上,先以红色颜料描绘出线稿,然后以细尖的工具刻出纹饰的轮廓,再以刀片状的工具剔除轮廓周围多余的部分,使平面的线条增加了的深浅变化,拥有三维的立体的效果。“刻花”技法出现的较早,到了宋代,这种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并逐渐形成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并在各大窑口都有采用。
宋代早期装烧工艺沿用了五代时期的支钉烧法,对于规格相同的产品可以层层叠加,器物之间以支钉隔离开,这种叠加烧法能充分利用窑室的空间。但是,木柴燃烧后产生的杂质会直接飘落在器物表面上,造成瓷器表面的污染;器皿底部放置的支钉,也会破坏瓷器釉面。不仅影响视觉上的美观;也会影响使用时的触觉感受。另外,由于五代时期窑炉建造技术还不够成熟,窑内温度极不均衡,整体烧制温度偏低,致使瓷器制成后的釉色偏黄,白度低。
知觉是人将感觉到的各类信息联系起来,所产生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感官所得的外部信息作出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因此,在这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捕获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
知觉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理解。这种主观理解不仅受到个体感官能力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知识结构与认知经验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例如,一台黑色奔驰汽车从马路上飞驰而过,大部分人都能通过感官信息,感知车的颜色大小和造型,这属于个体对感觉信息分析后获得的知觉,反映了知觉的普遍性。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人对环境中所接收到信息的直接反应,是身体的直观感受,知觉是人将感觉到的信息经过分析与梳理后产生的。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感觉和知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
审美活动是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主要有鉴赏美的事物、创作美的作品、探究美学理论等等。审美活动中,感知觉将人与审美对象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将审美对象的信息传递给大脑,才能感知到事物的审美属性。在设计产品的审美活动中,使用者对于产品的五感知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重要。
知觉具有选择性特征,在感知事物时,我们的感官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各种不同的信息同时被我们接收时,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会因为集中在了某些部分,而忽略了其它部分。鲁宾的花瓶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你看到花瓶的时候,会忽视人像;当你看到的是人像,便会忽视花瓶造型。
这是由于人在在认知事物时,当注意力集中在“图像”时会自动虚化“图像”的“背景”,然而鲁宾花瓶的轮廓与人头像轮廓十分相似,我们的视觉经验非常容易将其识别出来,但是在这过程中会忽视“背景”。这体现了知觉奇妙的选择性感知。
知觉具有理解性特征,在知觉体验过程中,人们总是会按照习惯或是根据自身经验来对所感知物体进行认识和解析,并试图以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对其进行描述的过程,例如,对于银杏树,在中医眼中,叶子和果实可以入药,具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植物学家眼中,它属于“银杏科落叶乔木”,植物中的活化石。这些恰恰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青白瓷追求的不在于繁华绚烂,而是一种素雅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种绚烂之极后归于素雅朴实的审美追求。素,是一种单纯而本质的色彩,纯粹而优雅。青白瓷的釉色仿佛是细密纯净的胎体上凝结的一层冰霜,飘逸柔软。釉薄处皎白,釉厚处淡青,“白中泛青”,正是江南山水烟雨朦胧的意境。色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断变化的审美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产品设计思路。
除以上审美特点之外,本研究尝试通过感知觉实验的方法,进一步对有关青白瓷的色彩和造型特点进行探析。关于色彩实验方面:试图捕捉青白瓷在不同环境的光影下给人留下的色彩感受,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计算机的色彩语言进行比较。在造型实验方面:将青白瓷三维的立体造型以二维平面化,通过简化的方式来认识青白瓷的线条与形态之美。
在青白瓷的造型与装饰语言中,秩序感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贡布里希认为,“我们的知觉活动是在内在秩序感的指引下完成的,秩序感是人们有规律地观察环境并获取信息的方式。”在青白瓷的二维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曲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这种组合的方式大多以简单的对称、重复、连续的方式出现。
青白瓷的曲线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自然界中的事物,如下图表,从花朵的二维图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每片花瓣大小相同,并且是以中心为轴,两两对称,形成一种充满秩序的节奏感。这些线条都有一种向中心聚合的感觉,给人一种亲近、平和,想要靠近的感觉。
如同弗洛伊德所分析的“人是一种渴望和向往自然的动物。”灵动自然的线条让青白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能唤起我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从自然界事物中提取出的曲线,传递给人宁静、祥和的感受,表达出细腻而含蓄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宋代虽然没有系统地提出仿生设计理论,但是模拟自然的造物理念在古老的设计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手在触摸器物的过程中,是一次奇妙的对话。触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陶瓷器物的体积,大小和温度,同时也能对触摸到的物体形成更真切的记忆。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看,触觉是以身体作为媒介,将物体的信息通过身体传递给大脑,让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更加真切。
对于有青白瓷中有浮雕装饰的青白瓷器物,我们的触觉也依然能感知到器物表面的微妙的起伏感。这是由于青白瓷的浅浮雕刻花技法一般下刀深度在0.2毫米左右,因此我们的手能够感知到器物表面的起伏变化,甚至可以感知下刀时的提按顿挫。
正如德鲁西奥-迈耶所认为的,触觉感知能够引导我们,回忆起之前的视觉经验。视觉与触觉之间会形成一种联通的感觉。因此当我们触摸到的青白瓷时,能够很自然地联想到类似质地的玉石的原因,并且之前所获得的视觉经验都会自然的浮现在脑海中。青白瓷中几何曲线的大量应用,青白瓷造型中大量采用中心对称的曲线赋于器物表面,这些曲线往往是以高度相同、距离相等的方式出现,因此我们的手在感知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线条的秩序感、与节奏感。
青白瓷通过感官传递给人和谐、宁静、空灵、自由的知觉感受。这种感受是感性的,抽象的,多感官维度的综合体,具有名族性和精神性。在物质产品异常丰富的今天,人的感官知觉逐渐成为设计中备受关注的因素。在现代设计中注入具有文化内涵的感性元素,有助于产品更接近人的感官和心理需求,使人的心理和生理进入一种最佳舒适状态。
因此,要求设计师的审美感知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代人的需求,通过针对感官传递积极信息让人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由此来引导人与产品更好的交流,给在体验产品的人们传递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从而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经受着强烈的冲击,我们需要开辟新的思路,以感官知觉为主导设计符合当代消费需求的产品或许能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材料的创新,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