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书写全方位推动高水平发展新篇章
日期:2024-12-15 阅读:1次 作者: nba直播吧jrs
近年来,阳泉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以“四个坚持”为抓手,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聚焦打造“三集群、两基地”,着力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一是聚力打造数字化的经济产业集群。以数智新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构筑差异化转型优势。阳泉入选第一批省级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省级数字化的经济示范型园区。中电数字产业园、智创城NO.7签约入驻企业150余家,2023年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1.7%。二是聚力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聚焦锂电、钠电双赛道,布局建设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整装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了贝特瑞、多氟多等一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华纳芯能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已投产,全球首批钠离子电池电动二轮车下线商用,大容量钠电煤矿应急电源产品正式对外发布,阳泉被评为全国十大钠离子电池创新发展城市。三是聚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培育壮大煤机、泵阀、光伏等装备制造产业。5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企业。始建于1924年的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阳”字牌阀门更是叫响海内外。四是聚力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按照“先进煤电+新能源+储能电站”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高碳地区低碳发展新路径。目前,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95万千瓦,青于蓝、弘盛通一期独立储能电站并网发电,盂县上社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快速推进。五是聚力打造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规模化利用,推动绿色循环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全域协调战略,加快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市域样板。一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商圈,加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津海晋门”出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首开运行,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增长34.7%。二是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电量近百亿千瓦时;主动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引进落地了华储光电、弘盛通独立储能等一批好项目。三是深度融入中部城市群建设,阳涉铁路开办客运服务工程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将形成晋东纵向“客运大通道”;太旧高速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将为区域联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国道307/207绕城改线工程完工通车,建设“四好农村路”3300多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线多个乡村旅游景区,交旅融合铺就乡村幸福路、致富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筑基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是源头化节能降碳,积极稳妥做好“双碳”工作,近三年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98万千瓦,推进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二是精细化防治污染,坚持“降尘、治企、控煤、管车、应对”五管齐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70%以上,国考断面100%达到优良水体。三是全域化修复生态,持续实施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桃河水质提升及水生态修复等工程。
坚持用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民生提质战略,格外的重视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工作。就业社保基层服务站点实现社区村全覆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阳泉数智工”成为全省唯一数字类省级劳务品牌。深化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近三年改扩建49所寄宿制学校,新建、改扩建24所公办幼儿园,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孩子。新建市中心医院明年投用,电子健康卡全省首发上线,“家庭专科医生+医药配送+医保报销系统”在线运行,群众就医更方便快捷高效。逐步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托起幸福“夕阳红”。新建一批口袋公园、健身步道,让市民乐享生活。
作为山西的东大门,阳泉是三晋大地“表里山河”的重要板块,最具代表性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是山西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之一。太行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科幻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近年来,阳泉市秉持“抓转型必须抓文旅”的理念,蹄疾步稳推动文旅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高起点谋划,走出文旅提质“阳泉路径”。阳泉市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出构建“三足鼎立、多点支撑”旅游产业体系,叫响“一城阳光泉漾太行”品牌。具体的抓手,就是做好“3+3+N”文章。第一个“3”,就是深度打造娘子关、藏山、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公园三大龙头景区。娘子关既是军事雄关,又是浪漫之关,“我来不为风光好,只欠娘子关上诗”是登临娘子关的独特情感体验;藏山既是忠义精神之源,又有太行崖壁之绝,诠释着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狮脑山既是英雄之山、亮剑之山,又是壮美之山、绿色之山,在此可涵养凛然风骨、浩然正气。我们就是要通过深挖这些资源特质,做好业态,培育阳泉高能级旅游核心吸引物。第二个“3”,就是彰显阳泉比较优势,重点深耕红色、工业、科幻资源。红色资源方面,多维度擦亮“创建第一城”名片,推出“十佳红色旅游线路”。今年国庆长假,仅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一处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工业资源方面,致力于打造可游、可赏、可品、可思的工业旅游地标,特别是“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成功创建了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科幻资源方面,举办两届“山西·阳泉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建成刘慈欣科幻文学馆,推进科幻、科普、科教融合赋能。最后一个“N”,就是突出古村落资源富集优势,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多点布局乡村旅游,打造“太行深处有人家”特色产品,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全方位推动,写好多元融合“阳泉答卷”。主动适应文旅消费升级趋势,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围绕“文旅+数智”,认真落实省委赋予阳泉市的“数智新城”建设任务,积极地推进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赏文物等智慧文旅建设。围绕“文旅+康养”,发挥盂县省级文旅康养集聚区带动优势,联动开展3处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形成“康养社区+康养小镇+田园综合体”发展格局。围绕“文旅+农业”,丰富农事体验产品,加大连翘茶、有机杂粮、富硒系列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围绕“文旅+演艺”,推出大型人文体验剧《遇见娘子关》、山水实景剧《再回藏山》、沉浸式演出《人间烟火》等演艺产品。通过做好“文旅+”文章,“一业兴、百业旺”效应不断显现。
多维度保障,打造旅游服务“阳泉样板”。以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为主旨,实施“美宿阳泉”“好吃阳泉”“好礼阳泉”“悠游阳泉”“乐享阳泉”等品牌塑造工程,风格各异的云间别墅、太行村居、水上人家,活色生香的三八席、全鱼宴,匠心制作的刻花瓷、砂器、煤雕等,以及无人驾驶、智慧导览等数智化应用场景,丰富游客体验。先后承办或举办文旅部对台文旅推广、全国旅行商代表游阳泉等活动,让省内外游客更加立体地了解阳泉、爱上阳泉。
“数智新城”建设是省委赋予阳泉市的重要任务,也是阳泉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阳泉市深入落实习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数智新城建设为抓手,构筑转型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加速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数强基”,夯实数字底座。抢抓国家支持新基建机遇,加快布局5G网络建设,2023年已全面完成“十四五”5G基站建设任务,今年获评全国“千兆城市”称号。同时,积极融入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打造百度和云峰双算力中心,预计智算规模明年将达到5000P,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业态集聚,助力阳泉市抢占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坚持“以数聚产”,壮大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与中国电子、中关村等头部企业合作,打造中电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园和智创城NO.7等产业载体,引进了百度、尊特、博彦科技、新石器等一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户,集聚了信创、智能终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据处理相关企业150余家。2023年,全市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7%。
坚持“以数增效”,数智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数字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能源产业和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农业数字化转型。能源领域,强力推动“5G+智慧矿山”应用,建成了5座智能化煤矿;冀东水泥在非煤矿山开采方面,也实现无人矿车示范应用,这些都有效提升了相关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
坚持“以数治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聚焦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功能,搭建起新型智慧城市中枢。目前,已经建成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整合应急、交通、城市管理服务等功能,城市治理的智慧化水平逐步提升,获得“2023—2024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SMILE指数)百强”称号。
近年来,阳泉市积极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特优农业战略,建设“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在推动农业农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着力破解工矿城市长期形成的乡村建设滞后难题。坚持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立足阳泉实际,谋划实施了“四区五类双百”计划,以平定南川河、桃河沿线传统村落保护区、盂县东高速口至藏山沿线城郊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四个区域为重点,将全市620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基础改善、搬迁撤并五大类,全面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到2027年集中打造200个精品示范村。特别是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谋划用三年时间统筹解决6.3万人自来水入户难题,今年的目标是2.5万人;目前,阳泉市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97%的自然村;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率高于全省中等水准4个百分点。
以推进特优农业战略为引领,着力破解山城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偏小偏弱的难题。聚焦全省“特”“优”农业战略部署,立足“三分之二耕地富硒”资源禀赋,按照“一年起步示范、两年巩固提升、三年全面拓展”总体思路,快速推进富硒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三年来的发展,构建了“研究院+生产地+产业园+集散区+展销端”全产业链的发展架构,建成1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40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14大类136种富硒认证产品;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了“阳泉硒品”区域公用品牌,富硒小米、鸡蛋、连翘茶等“土特产”远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省“特”“优”农业新IP。预计今年全市富硒农业产值将突破10亿元,推动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速跃升到全省前列,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以建设“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为引领,着力破解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不足难题。扎实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试点,通过探索“东梁庄模式”“西城经验”,重点解决人地矛盾、征占地、新增人户、权益保障等问题,保证了政策得到延续、诉求得到平衡、权益得到保障,成为全国样板。2023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1亿元,预计今年底百万元以上村将达到145个,占比23.4%,支撑带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历史性突破2万元大关。
阳泉处于太原、石家庄1小时交通圈,北京、天津3小时交通圈,是我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近年来,阳泉深入落实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部署,以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为牵引,围绕促进京津冀和东部地区产业西进、中西部地区资源东输,着力打造京津冀联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陆港型物流枢纽。
打造“津海晋门”出海新通道。依托东西走向的朔黄铁路、石太客专、石太铁路,南北走向的阳涉铁路,组成的“丰字形”铁路通道体系,推动实施阳涉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工程。阳泉可直通天津、黄骅、日照等港口,形成山西直连环渤海重点港口的快速货运出海通道。近期,正在与华远陆港集团合作建设山西“东陆港”物流枢纽基地,建成后将开通“阳泉—天津港—佛山”的公铁海联运线路,为解决全省货运结构“重去空回”等难题创造试点示范。
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集聚区。加快打造盂县亿博物流园、平定山西“东陆港”、高新区智慧物流园,南北中三大物流产业基地,并整合现有物流综合园区、专业园区,与资源产品、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消费品工业等产业链条衔接,着力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集聚区。今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6%和12.8%。
探索智慧物流试点示范。用好国家级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试点等政策赋权,加快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推动智慧物流车、物流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在重点园区和重点场景的示范运用。
全力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今年与华远陆港集团合作开通中欧(中亚)班列,并首次实现同一城市双向开行,填补了国铁北京局在我省中欧班列开行的空白。阳泉市内陶瓷、负极材料、砂轮磨具等出口产品丰富,周边地区玻璃制品、光伏组件、玛钢、法兰等产品众多,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保障。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4.7%。
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近年来,阳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打造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具有深度调峰能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这一目标,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载体,“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安全高效为前提,推动传统煤电优化升级。按照“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落后、先立后破”原则,持续提升煤电机组清洁高效和节能降碳水平。先后关闭了10台低效煤电机组,布局建设了河坡、裕光和西上庄等6台先进煤电机组。其中裕光电厂是全省首台转入商业运营的百万千瓦发电机组。在确保电力、热力安全衔接和稳定供应的前提下,继续谋划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先进煤电机组。存量机组的“三改联动”是另一个主攻方向。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6台机组的改造。河坡电厂实施灵活性改造后,平均供热能力提升30%,每年实现降碳11万吨。
以清洁低碳为目标,推动清洁能源建设提速。近年来,随着一批集中式、分布式风电、光伏项目相继建成投运,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入“快车道”,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左右,较“十三五”末增长2.6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慢慢的变成为电力增量主体。
以柔性灵活为支撑,推动多元储能规模发展。作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举措,阳泉市谋划布局抽水蓄能、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等不同形式的储能项目。青于蓝20万千瓦和弘盛通10万千瓦独立储能项目建成并网,上社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华阳10万千瓦钠离子储能+0.5万千瓦飞轮储能等一批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储能规模将达到百万千瓦级,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发展。
以智慧融合为保障,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按照“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支持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同时,结合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优势,逐步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预计“十四五”末,全市电力外送规模达到200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5.8倍。
相关内容
相关产品